万字周读[NO.47 ]:了解基金,解读最真实的基金江湖

了解基金公司看这篇就够了:解读最真实的基金江湖

作者:网叔点财

来源:雪球

这大概是你所能找到的最全的一篇关于基金公司的深度攻略。可以解答普通投资人对于“基金公司”的大部分困惑。从策划,到调研,到做分析,最后成稿,我们的专业研究员花了5天时间才搞定。

原创不易,看完觉得不错的朋友,一定不要忘记点赞、收藏、转发。

文章比较长,先上目录

一、买基金,要不要挑“基金公司”?

1、买基金,要不要挑基金公司?

2、基金公司对于基金影响有哪些?

二、中国基金行业现状大盘点

1、什么是基金公司?

2、基金公司在基金行业的江湖地位

3、基金公司已经呈现出可怕的马太效应

4、头部基金公司与中小基金公司的差别

三、哪些基金公司比较“靠谱”?

四、盘点几家代表性的基金公司

1、易方达基金

2、广发基金

3、兴全基金

五、主要基金公司旗下王牌基金经理盘点

1、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盘点表

2、国内10个王牌基金经理简介

下面,进入我们的正文。

一、买基金,要不要挑“基金公司”?

1、买基金,要不要挑基金公司?

关于基金公司,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网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买主动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

可能说的太多了,就有用户在后台留言问网叔:“难道买基金,只看基金经理就行了吗?不用看基金公司吗?”

说实话,基金公司也是要看的。但选“好”基金公司,对投资收益的影响非常有限。

原因很简单,小基金公司也能有非常牛逼的基金经理。

典型的就是信达澳银的冯明远和永赢基金的李永兴。

信达澳银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总规模只有290亿,不足张坤的一个零头,典型的中小基金公司。但也诞生了冯明远这样牛逼的基金经理,从业4.7年,年化收益率27.3%。

永赢基金同样是中小基金公司,但也诞生了李永兴这样牛逼的基金经理。李永兴,从业6.7年,年化收益率20.5%。

2、基金公司对于基金影响有哪些?

前面讲过,买主动基金就是看基金经理。并不是说基金公司对基金没有影响,但真的是十分有限。

这些有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的稳定性

基金公司就是一个平台。

小平台,资源少,机会也少,想出头太难了。大平台,资源多,机会也多,出头的机会自然也更多一些。

对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中小基金公司员工来说,天生就有从小平台跳槽到大平台的冲动。小基金公司的员工稳定性较大基金公司差得多。

2021年6月12日,一天之内就有3家小公募发布了高管变更公告。频繁的人事变动,已经成为小公募的一大特点。

(2)研究支持

基金经理买卖股票并不是单兵作战,也需要研究团队的投研支持。

研究团队越牛逼,基金经理越容易取得出色业绩。

牛逼的研究团队怎么来的?就看基金公司的实力(也就是钱)了。

基金公司越大,钱越多,越容易招到牛逼的研究员,给基金经理的投研支持也越大。

比如易方达,多少牛逼的研究员都趋之若鹜,基金经理自然能得到最顶尖的投研支持。

(3)风控能力

并不是说中小基金公司的风控能力不行,而是说中小基金公司更容易在合规上遭遇麻烦。

券商中国的记者曾梳理2020年基金年报,发现遭监管部门责令整改或出具警示函的基金公司,多是中小基金公司。

此外,中小基金公司的冒险倾向也更大一些。

典型的就是诺安基金。

为了规模增长,诺安基金无视甚至可能是鼓励蔡嵩松押注半导体。

二、中国基金行业现状大盘点

下面,我们来系统了解一下中国的基金公司,以及围绕这些基金公司的行业生态。

1、什么是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就是经证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依法从事基金管理业务的企业法人。

简单点说,就是代投资人投资的公司。投资人申购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然后基金公司拿投资人的钱去买股票、债券等投资产品。

当然,基金公司不会无偿替投资人投资。它每年会按照基金规模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

股票和偏股混合基金的管理费一般收取基金规模的1.5%。

债券基金的管理费便宜些,一般收取基金规模的0.7%。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一共有149家基金公司。

2、基金公司在基金行业的地位

基金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投资者、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销售渠道、托管机构、监管层等。

大方向上来讲,基金公司生产基金,卖给投资者,生产基金经理,让其管理基金。同时对外和销售渠道、托管机构、监管层打交道,居于基金生态的中心位置。

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基金生态的主要成员:

(1)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扮演的是一个“平台”的角色,连接投资者和基金经理。投资者的钱最终汇集到基金公司管理的一只只基金里,而这一只只基金又都有具体的基金经理管理。

除了连接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基金公司还要和监管层、基金托管机构、基金销售机构等打交道。

(2)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处于基金生态位的“核心位置”。毕竟投资者买基金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就要靠基金经理。这才有了“买主动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说法。

明星基金经理更是自带光环效应,振臂一呼,就能吸引到不少投资者跟随。做得好的公募基金经理甚至可以奔私,自己成立公司做私募。

(3)基金销售公司

基金销售公司扮演的是一个“渠道”角色。

基金公司销售能力有限,想把基金卖给更多人,就要借助第三方销售渠道。

这些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主要是天天基金、支付宝、蛋卷等)。

(4)基金托管机构

基金托管机构扮演的是一个“最终保管人”的角色。

为了防止基金公司卷款跑路或把投资者的钱挪作他用,法律规定基金公司必须把基金托管在银行、券商等拥有基金托管资格的托管机构。

比如,兴全合宜的托管机构就是招商银行。

对于股票基金和偏股混合基金,托管机构一般每年收取0.25%的托管费。

(5)监管机构

基金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是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

证监会虽然是事业单位,但也可以看做是政府职能部门,行使主要监管职责:

①指导、组织和协调地方证监局、证券交易所等部门对基金的日常监管;

②对有关基金的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审核;

③负责涉及基金行业的重大政策研究等。

基金业协会是行业自律组织,主要职责是:

①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

②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考试、资质管理和业务培训;

③开展行业宣传和投资人教育活动;

④对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基金业务纠纷进行调解等。

3、基金公司已经呈现出可怕的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后人对此有一种更通俗的解释——“二八定律”,20%的人占据80%的资源。

在马太效应驱动下,TOP20%的基金公司已经管理了行业80%的资金。

我国一共有149家公募基金机构,TOP20%的基金公司有29.8家(149*20%)。四舍五入,取30家。

截至2021年6月15日,这3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达到了6.2万亿元,占了权益类基金市场81.8%的份额。

4、头部基金公司与中小基金公司的区别

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

这是头部与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基金经理数量对比:

头部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大,通常是几千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多,拥有多个明星基金经理。

中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一般,也就几百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就10个左右,一般拥有一位、或没有明星基金经理。

小型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小,只有几个亿,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也就零星几个,根本没有明星基金经理。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大基金公司有着成熟的投资理念,会系统的培养基金经理。

比如,兴全基金。

老一代基金经理,有经历过2轮牛熊的董承非。

中生代基金经理,有首位80后投资总监谢治宇。

新生代基金经理,乔迁等已经崭露头角。

通过老带新,他们将“均衡配置”的理念代代相传。

也正因为大基金公司有着成熟的投资理念、会系统培养基金经理,无数优秀人才趋之若鹜,进一步加剧了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现象。

反观中小基金公司,只能靠一两个明星基金经理撑场面,规模难以进一步做大。

想做大规模,就只能另辟蹊径,比如牛市发基金、挂羊头卖狗肉,利用明星基金经理名气发新基金,然后交给新人管理,甚至逼迫这基金经理炒垃圾股,博短期收益。

更有甚者,还可能挑战底线,内部放松风控要求。前面也说了,被监管部门责令整改或出具警示函的基金公司,多是中小基金公司。

久而久之,大基金公司名气越来越好,中小基金公司反倒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过街老鼠,行业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哪些基金公司比较“靠谱”?

网叔前面讲过,买主动基金,就是看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权重并不高。

但是,肯定有很多朋友还是想知道,到底哪个基金公司好……

好吧,网叔这里给大家做个靠谱排名吧。

所谓靠谱,就是愿意为投资者考虑。

基金公司赚钱全靠管理费,做大规模,多收管理费无可厚非。

但“靠谱”的基金公司有底线,也愿意为投资者着想,很少在牛市顶部、市场火热的时候发基金。公司基金数量不多,单只基金的平均规模一般不会小。

不靠谱操的基金公司则不同,只想着做大规模,多收管理费。趁着牛市狂发基金,熊市一来,投资者纷纷赎回,剩下一大堆mini基金。数量一多,单只基金的规模就小的可怜了。

此外,靠谱的基金公司还会注重培养基金经理,老带新,一步步将一个新人培养为明星基金经理。明星基金经理多了,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规模也会大一些。

不靠谱的基金公司就只把基金经理当做工具人。牛市业绩好的时候,狂发一波基金,熊市一来,基金规模缩水,就只能管理mini基金了。

我们从这两个指标出发,

(1)单只基金规模大不大

(2)单个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大不大

网叔梳理了主要基金公司(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500亿以上)“靠谱”情况。

兴全基金、泓德基金、易方达、中欧基金、交银施罗德、汇添富,单只基金规模都在30亿以上,单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规模也都超过100亿,是相比比较靠谱的基金公司。

特别是兴全基金,单只基金规模87亿,单个基金经理管理规模122亿,“靠谱”指数傲视群雄。

四、市场主要基金公司盘点

接下来,从TOP20%基金公司中,网叔为大家盘点几家有特色、规模也较大的基金公司。

1、易方达基金

易方达是国内管理规模NO.1的基金公司,旗下59位基金经理管理着241只基金,管理总规模14422亿元。

即使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易方达也能以6649亿元的规模排名第一。

公司内部也是明星基金经理辈出。

双十基金经理(从业超过10年,年化收益率10%以上)就有2名:冯波和付浩。

冯波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11.5年,年化收益率16.5%,管理着550亿元的基金。今年1月18日,冯波的新基金易方达竞争优势开售当天就吸金1500亿,前无古人。

付浩也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13.2年,年化收益率13.5%,管理着284亿元的基金。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中生代基金经理张坤、萧楠和陈皓。

三人也都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且在同一天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其中张坤和萧楠主攻消费方向,陈皓主攻科技方向。因为张坤和萧楠重仓白酒,易方达基金也被称为世界第三大酒庄。

张坤,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19.3%。管理易方达蓝筹精选1015天,为投资者赚了204%,平均每年赚49.2%。管理易方达中小盘3183天,为投资者赚了702%,平均每年赚27%。

萧楠,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24%。管理易方达消费行业3183天,为投资者赚了538%,平均每年赚23.7%。

陈皓,从业8.7年,年化收益率20.5%。管理易方达科翔2594天,为投资者赚了485%,平均每年赚28.2%。

另外,易方达基金“可转债之王”张清华也不得不提。

张清华也是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从业7.5年,靠着少部分股票仓位和大部分可转债仓位就实现了年化收益率20.1%的奇迹,收益不输股票基金经理。

2、广发基金

广发基金的管理规模仅次于易方达,旗下67位基金经理管理着253只基金,管理总规模9755亿元。

即使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广发基金照样以4433亿元的规模排名第2,仅次于易方达。

规模虽然落后不多,但广发基金的底子比易方达要薄不少。双十基金经理只有一个:陈少平。

陈少平,从业13.8年,年化收益率13.1%。

但是,陈少平是2019年3月才跳槽到广发基金的,管理的基金规模也不大,只有4.65亿。和易方达自己培养的冯波没得比。

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广发能拿得出手的是刘格菘、傅友兴、林英睿。

刘格菘也不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还有过牛市顶点发基金、押注式投资等黑历史。

不过,这掩盖不了他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2019年,他管理的三只基金包揽了当年基金收益TOP 3。

傅友兴倒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明星基金经理。仅用一半股票仓位就将广发稳健增长年化收益率做到了17%。

因为赶上顺周期风口,高考状元出身的林英睿一炮而红,成为当红炸子鸡。不过,林英睿也不是广发基金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进入广发基金之前,他在中欧基金跟着周蔚文学习了一年多。

别看权益类基金方向表现一般。债券基金方向,广发基金倒是培养出了张芊、谭昌杰两位明星债券基金经理。

两者都是2012年就开始在广发基金管理债券基金,并一直管理到现在。其中,谭昌杰管理的广发趋势优选灵活配置(2015年开始管理)只在2018年4季度亏损过一次。

3、兴全基金

兴全基金旗下有29位基金经理,管理着42只基金,基金总规模5000亿元,在149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

如果单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兴全基金排名还能进一步提高,以2441亿的规模排第9名。

兴全基金也是明星基金经理云集。

培养出了2位双十基金经理:董承非、王品。

董承非,从业14.4年,年化收益率16.5%,管理着667亿的基金。管理兴全趋势2788天,为投资者赚了332%,平均每年赚21.1%。

王品,从业10.6年,年化收益率12.2%,管理着63亿的基金。

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则有首位80后公募基金投资总监谢治宇坐镇。

谢治宇,从业8.4年,年化收益率29.2%。管理兴全合润3060天,为投资者赚了736%,平均每年赚28.8%。管理兴全合宜1240天,为投资者赚了105%,平均每年赚23.6%。

新生代基金经理中,乔迁等也逐渐成长起来。

乔迁,先后师从董承非和谢治宇,从业3.9年,年化收益率26%。管理兴全商业模式优选1072天,为投资者赚了159%,平均每年赚38.2%。

当然,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也有不少一人撑起一家公司的小基金公司,比如:前面提过的信达澳银、诺安基金、永赢基金…

信达澳银,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290亿,其中冯明远一人就管理了201亿,占比69.1%。

诺安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494亿,其中蔡嵩松一人就管理了331亿,占比67%。

永赢基金,整个公司管理的权益类基金规模是242亿,其中李永兴一人就管理了153亿,占比63.2%。

像这种一人撑起一家基金公司的小基金公司,整个公司的生存全系在一个人身上,资源不可避免的向这个明星基金经理倾斜。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基金经理绑架基金公司的现象。

五、主要基金公司旗下王牌基金经理盘点

最后,网叔为大家盘点下主要基金公司旗下的王牌基金经理。

这些王牌基金经理的详细信息和他们代表基金的相关信息汇总到了一张表上,大家可以看下。

想看基金经理详细介绍的,接着往下看。网叔着重挑几个为大家介绍下:

(1)张坤:中国公募基金界的“巴菲特”

信仰有两种,一种是饭圈文化的“愚”信,另一种是深入骨髓学习的“虔”信。

国内信奉巴菲特的基金经理一抓一大把。但最虔诚的信徒,一定是张坤,践行的最好的,也一定是张坤。

张坤在大学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期间就热爱投资,读到巴菲特的书后深受启发。毕业后,进入易方达基金工作,算是在巴菲特的引导下踏入公募基金行业。

张坤,硕士学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

2008年7月加入易方达基金,历任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

2012年9月28日起任基金经理,管理易方达中小盘。任内收益率702%。

张坤的投资理念表现出极强的“巴菲特风格”——深度研究、重视阅读、长期持有伟大的公司、集中持仓、极少换手、强调安全边际。

做时间的朋友,与优秀公司共成长。

张坤选股的标准“不想持有十年以上,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张坤对于公司的研究与大部分基金经理不一样,他不崇尚调研,他认为调研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人家愿意给你看的。

他更相信“阅读”的力量,每天除了开会和很少的交易时间,他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是放在阅读上。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范围极广的阅读。

为了对行业和公司理解透彻,他每年会阅读800-1000份公司的年报,认为年报是最客观的反映企业历史成绩单的资料,也会读几乎所有可以找到的深度报告、相关人物传记以及一切能和公司关联的资料。

张坤强调安全边际。即使是好公司,也必须在足够安全边际的保护下买入,才有可能“从中真正获取价值”、从而实现长期的复利增值。

认为本金亏损是股票投资的最大风险。

“一旦有本金亏损,后续收益率即使更高也难以弥补对复合收益率的伤害。”

他的选股标准是企业护城河宽、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强(ROE)。

在A股,符合这一标准的也就茅台、五粮液等少数个股,这些股票他一拿就是好多年。

操作上,他偏爱“白马股”。2012年,担任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经理后,就把基金操作风格从小盘成长切换到白马股集中的大盘成长上。

风险控制上,张坤用择股而不是仓位对冲市场下跌风险,常年高仓位运作。

因为对安全边际的重视,其管理的基金回撤非常小,2018年市场全部深度回调,沪深300指数回撤26%,易方达中小盘仅回调了14%。

(2)谢治宇:公募界的首位80后投资总监

谢治宇,1981年出生。2007年,复旦大学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硕士学历。

毕业后,谢治宇就加入了兴全基金,历任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研究员,专户投资部投资经理等职位。

2013年,谢治宇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其代表基金——兴全和润,至今已取得700%+的收益。

由于基金业绩出色,谢治宇已经升任基金管理部投资总监,是公募界首位80后投资总监。

投资风格:

谢治宇的投资风格是善于择股和均衡配置。

择股方面,谢治宇综合考虑公司的成长性和估值因素,寻找最具性价比的个股,并不偏爱某一类个股。

均衡配置方面,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均有所配置,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风格算是保守的了。

风格虽然保守,但年化收益率却是杠杠滴。

从业8.4年,年化收益率高达29.2%,在TOP20基金经理中排名靠前,靠的就是其出色的择股能力和行业配置能力。

仓位上,在精选个股和均衡配置后,谢治宇少量配置债券,股票仓位始终高仓位运行。

(3)朱少醒:唯一10年10倍的基金经理人

坊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十四年前,40岁的上海人吕耕(化名)伙同部门同事认购了一支股票型基金20万元。

可能也不是特别差钱。最初两三年,他只是偶尔看看,发现涨的不错。因为密码忘掉了,一直没动这笔钱。一直是半遗忘状态。

2015年大牛市中,吕耕寻上门想止盈,却发现当年的银行卡也注销了,补办手续复杂,索性就算了,继续持有。

又进入半遗忘状态。

此后,净值继续起起伏伏。20万元像滚雪球一样,一路滚到了200多万。非常幸运,他买到了一只“10年10倍”的传奇基金,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

 

媒体这样评价朱少醒,颜值爆表,业绩爆表,低调到尘埃里。

朱少醒1973年出生,博士学历。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富国天惠基金经理。

低调是朱少醒的第一个标签。

在他20年从业生涯中,极少对外公开交流。他说,一次就把10年的话都说了。

但是网叔更想说,专注才是朱总的真正slogan。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么多年来,很多基金不知换了多少基金经理人。但唯独富国天惠除外,15年来一直都是他在管理。

15年,经历2轮大牛熊,其间不乏经历2008、2015这样的大股灾,到今天累计收益2165%,平均年化收益率22.2%,跟股神巴菲特不分伯仲。

朱少醒的投资理念可以用12个字概括:自下而上,偏重成长,淡化择时

什么是自下而上?

下,就是个股,上,就是行业。一般投资研究,都是从行业到企业。但朱总不一样,逆着来,从企业到行业。

用他的话讲,就是发现一家好公司,恰巧就在某个行业。

这种打法,非常依赖个股的研究能力。

朱总具体研究,也有一句非常清晰的话:良好的“企业基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优秀的企业管理层

他认为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公司,大概率能胜出。

偏重成长,就是重仓成长股。朱总持仓中成长股占比不低。

最后一个是淡化择时。

朱总买入卖出并不注重择时,坚信自己的置信度哲学,从三五年维度来评判公司。

在买入前,他会花大量时间反复调研、反复争论,确定是优质资产之后立马买入。

而关于卖点,朱长醒会从以下几个维度判断:买入之后,逻辑有没有发生变化;估值有没有达到之前的判断;是否有更好的标的来替代原来品种。

不过,朱总也过这样一句说:

虽然他淡化择时,但你也不要在牛市后期买他的基金,这样操作弄不好未来3年都是亏损。
因为不择时,所以朱少醒也喜欢满仓操作,不管是牛熊。

总结一下:

朱少醒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普通人基本是复制不了的。

我们普通人投资,切记重择时,切记不要满仓。没要他的择股能力,硬学,照猫画虎反成犬。

不过,虽然不可学他的武功,但可以买的他的基金。

(4)周蔚文:穿越两轮牛熊,平均15%的“四天王”之一

周蔚文是中国20年公募基金历史上,四个能超越2轮牛熊,还能实现15%以上的基金经理人之一。

他自我评价:“比较较真,比较独立,有一点韧性”。

周蔚文,1973年出生,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毕业后,历任光大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富国基金研究员、高级研究员。

2006年11月-2011年1月,担任富国天合稳健优选混合基金经理。

之后,跳槽到中欧基金。2011年5月,开始担任中欧新蓝筹混合基金经理,至今仍在管理该基金。

此外,周蔚文还在中欧基金担任副总经理、投资总监、事业部负责人等职务。

投资理念:

和朱少醒专注个股,自下而上选股不同,周蔚文的选股逻辑是自上而下,讲究行业配置。

他的行业配置原则是,先选好赛道,然后选好赛道中的好公司,最后才看估值。

操作风格上,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小盘成长均有涉及。

周蔚文自上而下的选股理念和其成长经历分不开。

早在1998年还在实习的时候,他就写过10多万字的保险行业报告。

之后,还研究过债券、公用事业和计算机、医药、机械等行业。

研究的行业多了后,周蔚文觉得投资首先要有宏观思维,不仅要分析经济数据变化,还要洞察社会变迁,然后决定配置哪些行业。

仓位上,由于坚持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理念,周蔚文股票仓位虽然比较高,但并未满仓运行,还配置不少现金、债券等其他品种。

(5)董承非:穿越两轮牛熊,平均15%的“四天王”之一

基金界有个奥斯卡,叫金牛奖。该奖项自2010年由中国证券报发起,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公信力的权威奖项之一

董承非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以来,共拿了10次金牛奖。这个水平,在公募界,不说傲视群雄,也算是高手中的高手。

董承非是中国20年公募基金历史上,四个能超越2轮牛熊,还能实现15%以上的基金经理人之一。

董承非,2003年,上海交大硕士毕业。

毕业后加入兴全基金,参与了公司筹备,2004年公司成立后负责研究食品饮料与通信电子行业。

2007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投资风格:

和周蔚文类似,董承非也是秉持“资产配置”的理念,进行自上而下的选股。不过,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中,董承非大幅缩减了股票仓位,错过了一波大涨,周蔚文则是完美吃到了这波涨幅。

选股方面,秉持“资产配置”的理念,董承非股票仓位在大盘价值、大盘成长、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股均有配置。

但和周蔚文相比,董承非对大盘价值股的偏爱更多一些。周蔚文对小盘成长股的偏爱更多一些。

可以看出,董承非和周蔚文虽然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但董承非更加保守一些。

(6)傅鹏博:投资大宗师

《庆余年》里有4位大宗师,代表的是行业最高水平。

如果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里评大宗师的话,傅鹏博一定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傅鹏博从业时间足够久。

傅鹏博,1962年出生,今年已经58岁了,可谓是中国金融业的老前辈,见证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诞生、成长。

1992年加入金融业之前,傅鹏博就在上海财经大学做了6年讲师。

1992年下海后,傅鹏博先后在申银万国、东方证券从事资产管理和策略研究工作。在东方证券工作期间,还收了一名徒弟,就是后来一起创立睿远基金的陈光明。

2005年,跳槽到汇添富,任首席策略师。

2008年,跳槽到兴全基金,担任研究部总监。

2009年-2018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兴全社会责任。

2018年,和徒弟陈光明一起组建睿远基金,并担任董事长一职。

2019年3月,发行并管理睿远基金的第一只基金,睿远成长价值。

第二,业绩足够优秀。

2009年1月至2018年3月,担任兴全社会责任(340007)基金经理。任职期间,取得了427.22%的总回报,年化回报超20%,同类排名第一。

2019年3月,上证指数3200点时,傅鹏博开始管理睿远成长价值,现在上证指数3500点,但睿远成长价值已经翻倍。

投资理念:

傅鹏博的投资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专注成长价值,行业均衡配置”。

他习惯用实业思维去做研究和投资,擅于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角度去研判公司。从商业环境良好的行业中,选择管理层优秀、商业模式可预见、合理估值的公司。

在构建组合时,傅鹏博会挑选哪些具有稳定增长能力、并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白马股,然后长期持有。

挑选出个股后,他还会进行行业均衡配置。

在管理兴全社会责任期间,单一行业的比重基本在10%-30%之间,从没有超过50%。

兴全社会责任的历史行业持仓占比(%)

和其他精选个股的价值投资选手一样,傅鹏博也选择始终保持高仓位运作,不择时。

关于择时不择时,他曾说过,优秀的管理人很少预测市场,预测市场的准确率较低,预测次数越多,正确率会越低,一旦预测错误就会带来损失,因此,与其择时,不如花时间去做大概率正确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研究公司以及挑选股票上,做长期投资,不会做小的择时。

(7)傅友兴:平衡大师

风格沉稳,自嘲性格偏保守,“在平衡市+熊市中感觉更顺手”。

有人这么形容他:“像水一样,看似平淡无奇,但在无数的风雨之中,多少人拂袖而去,他却仍坚持着前进的脚步,不忘初心。”

傅友兴,经济学硕士毕业。

是一位典型的平衡稳健型投资高手,名副其实的“平衡大师”。

2002年,进入金融行业,在天同基金担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投委会秘书等职务。

2006年4月,加入广发基金,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研究发展部总经理,负责宏观策略研究。

2013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2014年12月,开始管理其代表基金——广发稳健增长。

投资风格:

傅友兴的投资风格是稳健均衡。通过股票和债券配置,实现基金净值的稳步增长。

仓位配置上,股票的仓位范围是30%-65%,其余仓位主要配置债券。

选股上,傅友兴属于成长风格,偏好大盘成长股和小盘成长股,对大盘价值股也有阶段性配置。

由于坚持均衡稳健的风格,他在单一行业上不会配置太多,单一行业配置比例一般控制在20%左右。

总的来说,傅友兴操作中更侧重均衡稳健,进攻能力不是很强,适合保守风格的基民。

(8)葛兰:医药女神

葛兰本应该是一位科学家。

回国的时候,她的导师感到非常遗憾。当时国内同一领域的研究尚未成体系,因缘巧合,葛兰进了投资圈,远离了科研。

读书时,葛兰申请到了连教授申请都有难度的AHA科研基金,研究成果最终将核磁共振心脏灌注的检查时间自1分钟缩短至20秒,目前已实际应用到医疗设备中。

葛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学士,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

5年硕博课程,葛兰就4年学完了,读博期间论文还获过国际大奖。

毕业后,葛兰先在欧洲半导体公司做实业,之后回国。2011年,进入金融行业,在国金证券、民生加银基金做研究员,研究过电力设备、新能源、轻工、医药等行业,所在团队还曾获得新财富第一名。

名副其实的“学神”。

2014年10月,葛兰加入中欧基金,担任基金经理职位。

2016年9月,开始担任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经理,至今已经取得超过300%的收益,被誉为“医药女神”。

投资理念:

葛兰的选股逻辑是自下而上选股,偏爱那些高质量、高成长的个股,进攻能力很强。

高质量是选那些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一般表现为ROE高。

高成长是要求企业利润快速增长。

在葛兰看来,投资最终利是赚企业盈增长的钱,企业竞争力强,确定性就高,能避免踩雷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成长潜力大,未来业绩增速也就高,进而业绩带动股价大幅上涨。

一般来说,高质量、高成长个股估值都不会很低。所以,葛兰对估值的容忍度偏高,基金回撤也比较大,其管理基金最大回撤高达64.71%。

除了选股能力强外,葛兰对行业景气度把握能力也较强。2012年预判了光伏行业底部,2016、2017年则把握到了新能源汽车和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

在实际决策中,葛兰通常把行业景气度和个股盈利周期综合起来判断,这点可以从基金操作风格上明显看出来。2018年,葛兰偏向小盘成长,2019年至今则偏向大盘成长。

由于坚持自下而上选股,葛兰也是不择时的,常年满仓操作。

(9)王崇——交银三剑客之一

王崇,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毕业。

200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担任行业分析师、高级研究员。

2014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管理交银新成长,至今已取得426%的收益。

投资理念:

王崇把自己的投资风格归纳为16个字“个股集中、行业分散、逆向投资、注重回撤”。

而这16个字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回撤。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控制好回撤后,收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实际执行中,他有3条铁的纪律:

①他有严格的行业配置纪律:原则上单个行业配置不超过10%,特别看好的可以配置到15%,但不会超过20%。

②他坚持在指数没有出现大幅下挫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单只个股亏损超过20%。

③他非常注重股票的买入价格。在十大重仓股中的许多股票,像美年健康、泰格医药等,都经历过从前十重仓消失一段时间后再回来的情况。

④他还会进行一定的择时,在市场大环境明显恶化的时候降低仓位。如2015年8月,他就将股票仓位降到了70%,控制了回撤。

控制好回撤后,他对选股的要求则相对简单了,要求标的上市公司要有成长性、竞争优势,还有要优秀的管理层坐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好公司。

(10)周应波——2000万起步的基金经理

周应波也算是一个比较传奇的基金经理了。

读书时,学霸一枚。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就获得了世界特种机器人大赛特等奖。

刚毕业时,也是一路开挂。

毕业后,先去腾讯做产品经理。

后来跳槽到金融行业,在平安证券、华夏基金做行业研究员。

2014年10月,加入中欧基金,从行业研究员一步步做到基金经理。

然后运气就用完了。

别人从研究员转做基金经理时,都是先管老基金,他却是发了一只新基金。

2015年11月,他的首支基金——中欧时代先锋正式发售,市场大环境不好,又没有人认识他一个新人,结果自然是销售惨淡,只募集了2200万元。

而且,这2200万元中,还有700多万元是他自掏腰包认购的。

起步虽然仓促,但在周应波的精心管理下,这只基金还是茁壮成长。成立至今取得了332%的收益,年化收益29.7%。

投资理念:

周应波的投资理念经历了从行业轮动到精选个股的变化过程。

2015-2017年,周应波坚持行业轮动策略,主要行业都配置一些,然后根据行业景气度做轮动。

但2018年一复盘才发现,行业轮动只贡献了30%的收益,精选个股则贡献了70%的收益。之后他就转向精选个股的价值投资方向。

对公司的判断也从行业景气度高不高,变成了公司靠谱不靠谱。

他判断企业靠谱不靠谱的方法有2个:

①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靠谱,对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足够用心

②公司的财务指标(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是否靠谱

③公司管理层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

实际操作中,周应波不择时,始终高仓位运作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 THE END —

分享到:

评论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低折优惠中!充值9元成为月VIP,充值19元成为季度VIP,充值49元成为年VIP。大量资源VIP免费下载!
没有账号?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