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疗法与基因疗法(Cell & Gene Therapies,CGT)已经在血液肿瘤、基因缺陷导致的罕见病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临床价值和产业潜力,但也面临研发成本高昂、临床转化延迟和商业化不足等问题。不仅是在中国,全球健康领域投融资都在回归理性。过去三年全球融资规模有所下降,2024年融资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仅为2020年高点的一半。其中,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募资超过60亿美元,虽然是最为活跃的细分领域,但其商业化表现显著低于预期。作为“下一代医学革命”,CGT的医疗潜力仍然值得期待,中国企业已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创新者。到2024年底,全球累计有105个细胞与基因疗法药物上市,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美元,去年全球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密集获批,其中美国有12款,中国占5款紧随其后。
下面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目前涉及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一部分是港股、科创板,少部分是A股主板(涉及股票的完整版,已发布在新知小站)。
1. 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
1.1 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近年来,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CGT)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CGT市场规模已接近2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15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对创新疗法的不断探索和投入,以及政策的支持与引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拓展,预计未来几年中国CGT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有望在2027年达到50亿美元的规模。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CGT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也在逐步提升,从2020年的不足5%增长至2024年的10%左右,显示出中国在全球CGT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
1.2 上市产品数量增加
中国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上市产品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有5款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获批上市,占全球上市产品总数的近5%。这些上市产品涵盖了多种疾病领域,包括血液肿瘤、遗传性眼病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以CAR-T细胞疗法为例,中国的相关产品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部分产品的有效率超过70%,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中国还有多款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涉及实体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个领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获批上市,进一步丰富国内的治疗手段,提升中国在全球CGT产业中的竞争力。# 2.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技术创新
2.1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基础研究与专利布局: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研究,已申请并获得多项相关专利。例如,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团队在基因编辑工具的改进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出一种新型的CRISPR-Cas系统,其编辑效率较传统系统提高30%以上,且脱靶率降低至1%以下,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基因编辑的精准性和安全性,还为后续的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00件,位居世界前列。
- 临床应用探索:中国医疗机构和企业积极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在遗传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国内某基因治疗企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患者体内的缺陷基因,使一名患有地中海贫血症的儿童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在肿瘤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也被用于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例如,国内某研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CAR-T细胞进行改造,使其在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试验中,完全缓解率提高至80%以上,这一成果为CAR-T细胞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2 病毒载体优化
病毒载体是细胞与基因疗法中用于将治疗基因导入目标细胞的重要工具,中国在病毒载体的优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 载体安全性提升:国内科研人员通过不断优化病毒载体的设计和制备工艺,显著提高了其安全性。例如,国内某研究机构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通过对其衣壳蛋白的改造,使其在人体内的免疫原性降低至传统AAV载体的1/10,减少了因免疫反应导致的治疗失败风险。此外,该载体还具有更好的组织靶向性,能够更精准地将治疗基因导入目标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使用该新型AAV载体进行基因治疗的动物模型,其治疗成功率较传统载体提高20%以上,且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 载体载荷能力增强:为了满足细胞与基因疗法中对大片段基因的导入需求,中国科研人员致力于提高病毒载体的载荷能力。国内某高校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慢病毒载体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携带的基因片段长度从传统的8kb增加至12kb,为一些需要导入较大基因片段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时,需要将多个基因同时导入患者神经细胞内,以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使用该优化后的慢病毒载体,成功实现了多个基因的高效导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政策支持
3.1 国家政策推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政策,为该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 战略规划引领:在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细胞与基因疗法作为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提出要加快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这为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其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审评审批加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针对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特殊性,建立了专门的审评审批通道,加快了相关产品的上市进程。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和创新性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实行优先审评审批政策,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到上市的时间周期。据统计,近年来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平均审评审批时间较传统药品缩短了约30%,这使得更多的创新疗法能够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 研发投入支持: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一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专项,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等,为细胞与基因疗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据统计,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2 地方政策扶持
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外,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本地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策协同的良好局面。
- 产业园区建设:各地积极打造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集研发、生产、检测、临床应用等一体化的产业空间。例如,上海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已吸引了数十家细胞与基因疗法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区内配备了先进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基因测序中心、细胞制备中心等,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服务和资源共享,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协同创新能力。
- 资金扶持与补贴: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给予企业补贴等方式,为细胞与基因疗法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深圳为例,其设立了规模达数十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的项目发展。同时,对新引进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企业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快速落地和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深圳细胞与基因疗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产业引导基金和补贴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人才引进与培养: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吸引和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北京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对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的高端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福利,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北京。同时,地方政府还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细胞与基因疗法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4.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企业竞争格局
4.1 企业数量增长
近年来,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CGT)产业的企业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CGT企业数量约为50家,而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超过200家,年均增长率接近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 市场需求驱动:随着人们对罕见病、血液肿瘤等疾病的治疗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对创新疗法的高度关注,CGT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手段,吸引了众多企业的进入。例如,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促使许多企业加大在该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推动了企业数量的增加。
- 政策支持助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CG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了企业的创业热情。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建立的专门审评审批通道,加快了CGT产品的上市进程,使企业看到了更快实现商业化的可能,从而吸引了更多企业投身该产业。同时,地方政府设立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也为企业的落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企业数量的增长。
- 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病毒载体优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突破,为CG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吸引了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例如,国内科研机构开发的新型CRISPR-Cas系统和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等技术成果,为企业开展相关研发和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企业数量的增加。
4.2 企业区域分布集中
中国CGT企业的区域分布呈现出较为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科研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区。
-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CGT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上海拥有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众多CGT企业入驻。例如,上海张江细胞与基因产业园已汇聚了数十家CGT企业,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此外,江苏、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CGT企业,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数量占全国的40%左右,成为中国CGT产业的重要发展极。
-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是中国CGT产业的另一个重要集聚区。北京作为全国的科研中心,拥有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因编辑技术、病毒载体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CGT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京津冀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布局。据统计,京津冀地区的CGT企业数量占全国的30%左右,其中北京的企业数量占该地区的70%以上。
- 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近年来CGT产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广东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创新环境,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了包括CGT企业在内的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入驻。例如,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创新高地,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CGT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内CGT企业的快速成长。珠三角地区的CGT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0%左右,其中深圳和广州的企业数量占该地区的80%以上。
这种区域分布集中的现象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CGT产业的发展。# 5.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面临挑战
5.1 技术瓶颈待突破
尽管中国在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技术瓶颈,有待进一步突破。
- 基因编辑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精准性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挑战。例如,尽管新型CRISPR-Cas系统的脱靶率已降低至1%以下,但在一些复杂的基因组环境中,仍可能出现非目标位点的编辑,导致潜在的副作用。此外,对于一些需要长期基因编辑效果的疾病治疗,如何确保基因编辑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相关研究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成功率约为60%,而中国在这一比例上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显示出在技术精准性和稳定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病毒载体的优化与完善:病毒载体在细胞与基因疗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方面,尽管新型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免疫原性已显著降低,但在一些患者体内仍可能出现免疫反应,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需要导入较大基因片段的疾病治疗,现有病毒载体的载荷能力仍有限。例如,在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时,需要同时导入多个基因片段,而目前的病毒载体在载荷能力和基因表达稳定性方面仍难以满足需求。据统计,目前中国在病毒载体研发方面的投入占CGT产业研发投入的比例约为2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载体的创新性和应用效果方面仍有差距。
- 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例如,CAR-T细胞疗法的生产过程中,细胞的采集、分离、培养、基因修饰、扩增等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中国在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体系方面仍不够完善,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细胞产品的纯度、活性、均一性等关键指标上存在一定差距。据相关统计,中国CAR-T细胞疗法产品的平均质量合格率约为80%,而国际先进水平可达90%以上,这表明在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仍需加强。
5.2 商业化难题待解决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在商业化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 研发成本高昂与资金压力:细胞与基因疗法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产品上市,整个过程耗资巨大。据相关统计,一款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研发成本平均可达数亿美元,而中国企业在研发资金方面相对有限,与国际大型药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2024年中国CGT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约为5000万元人民币,而国际大型药企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可达数十亿美元。高昂的研发成本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限制了企业的研发速度和规模。
- 临床转化延迟与市场准入难:尽管中国在细胞与基因疗法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临床转化速度相对较慢,市场准入难度较大。一方面,从临床试验到产品上市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尽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建立了专门的审评审批通道,但由于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特殊性,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导致审批时间仍相对较长。据统计,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平均审批时间约为3 – 5年,而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审批时间可缩短至2 – 3年。另一方面,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临床应用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设备支持,目前中国在相关医疗资源的配备方面仍存在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
- 医保覆盖不足与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目前中国医保覆盖范围有限,大多数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尚未纳入医保目录,患者需要自费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据相关统计,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的平均价格约为数十万元人民币,而患者的支付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市场应用范围。例如,CAR-T细胞疗法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仅为10%左右,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率可达30% – 40%,医保覆盖不足和患者支付能力有限是主要原因之一。# 6.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6.1 适应症范围拓展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适应症范围正在不断拓展,未来有望覆盖更多疾病领域。
- 实体瘤治疗突破:目前,细胞与基因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实体瘤治疗方面仍面临挑战。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靶点。例如,国内某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CAR-T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实体瘤细胞,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此外,溶瘤病毒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也在实体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据相关研究预测,未来5 – 10年,细胞与基因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比例有望从目前的不足10%提高至30%以上,为实体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 慢性疾病治疗拓展:除了肿瘤领域,细胞与基因疗法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渐拓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利用基因治疗技术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延缓疾病进程。例如,针对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在国内开展,初步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细胞疗法也在探索中,通过移植特定的细胞来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改善心脏功能。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在慢性疾病领域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数量占总临床试验数量的比例约为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来有望在更多慢性疾病治疗中取得突破。
- 罕见病治疗潜力释放:细胞与基因疗法为罕见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有众多罕见病患者,传统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细胞与基因疗法能够针对罕见病的基因缺陷进行精准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国内某基因治疗企业针对一种遗传性肌肉疾病开展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已成功使部分患者的肌肉力量得到显著恢复。随着对罕见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细胞与基因疗法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有望为更多罕见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6.2 个性化治疗发展
个性化治疗是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 基因检测与精准靶点选择: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降低,中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能够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基因检测服务。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全面分析,可以准确找到疾病的致病基因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在肿瘤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最适合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和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国接受基因检测的肿瘤患者比例已从2020年的不足30%提高至2024年的50%以上,且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未来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为个性化治疗的开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患者特异性细胞与基因疗法开发:基于患者的个体特征,开发患者特异性的细胞与基因疗法是个性化治疗的核心内容。例如,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和改造,制备个性化的CAR-T细胞产品,能够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此外,针对患者的特定基因突变,开发个性化的基因治疗药物,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部分患者特异性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相关研究预测,未来5 – 10年,患者特异性细胞与基因疗法在市场中的占比有望从目前的不足5%提高至20%以上,成为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 多学科协作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个性化治疗的实施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临床医生、遗传学家、生物信息学家、细胞与基因治疗专家等。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整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征,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细胞与基因疗法治疗方案。例如,在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多学科协作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病理特征、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细胞与基因疗法产品、治疗剂量和治疗时机等,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7.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
7.1 国际合作项目增加
近年来,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CGT)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显著增加,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CGT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国际间对该产业合作需求的增长。
- 与国际药企合作开发:众多国际知名药企纷纷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例如,某国际大型药企与中国一家领先的CGT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针对血液肿瘤的CAR – T细胞疗法。双方利用各自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帮助国际药企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互利共赢。据统计,2024年中国CGT企业与国际药企的合作项目数量较2020年增长了近2倍,涉及资金总额超过10亿美元。
- 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医疗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提升了中国在全球CGT临床研究中的地位。例如,国内某基因治疗企业参与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针对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进行研究。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共享数据和资源,加快了该疗法的临床验证进程。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获取更广泛的临床数据,还促进了国际间对CGT疗法的认知和推广。2024年,中国参与的CGT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占全球的15%左右,较202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 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中国科研机构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也日益频繁。例如,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与美国某著名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研究,共同探索新的基因编辑工具和应用方法。这种合作有助于中国科研人员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中国CGT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国际科研机构也通过与中国合作,利用中国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加速技术突破。2024年,中国科研机构与国际科研机构在CGT领域的合作项目数量超过50项,发表的联合研究论文数量占全球CGT领域论文总数的10%左右。
7.2 国际技术引进与输出
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产业在国际技术引进与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CGT产业中的竞争力。
- 技术引进与吸收:中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CGT技术和经验,加速国内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内某CGT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病毒载体生产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了自身病毒载体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这种技术引进不仅填补了国内在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还推动了国内企业在技术上的快速进步。据统计,2024年中国CGT企业在国际技术引进方面的投入占企业研发投入的20%左右,引进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病毒载体优化、细胞生产工艺改进等领域。
- 技术输出与国际认可:中国在CGT领域的部分技术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实现了技术输出。例如,中国开发的新型CRISPR – Cas基因编辑系统因其高效性和安全性,被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引进用于相关研究和产品开发。此外,中国在CAR – T细胞疗法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积累的经验,也通过技术合作和培训等方式输出到其他国家,提升了中国CGT技术在全球的影响力。2024年,中国CGT技术输出项目数量占国际合作项目总数的10%左右,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生产工艺等,技术输出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中国在全球CGT产业中的话语权。
以下是一些中国细胞与基因疗法(CGT)领域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1. 传奇生物(LEGN)
- 核心产品:西达基奥仑赛注射液,是一款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 – T)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该产品已于2024年8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此前已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获批。
- 技术优势:在CAR – T细胞疗法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其研发的CAR – T细胞产品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有效识别并攻击癌细胞,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市场表现:作为全球领先的CAR – T细胞疗法企业之一,传奇生物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获批和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CGT领域的领先地位。
2. 药明巨诺(02126)
- 核心产品:瑞基奥仑赛注射液,是一种自体CD19靶向CAR – 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该产品已于2021年9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CAR – T细胞疗法。
- 技术优势:药明巨诺拥有国际领先的细胞免疫治疗的综合性产品开发平台,能够高效地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CAR – T细胞产品。其在细胞培养、基因编辑、病毒载体生产等关键技术环节均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市场表现:作为中国CGT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药明巨诺在细胞治疗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其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上市,不仅为国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公司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科济生物(02171)
- 核心产品: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是一种自体BCMA靶向CAR – T细胞产品,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该产品已于2024年3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
- 技术优势:科济生物在CAR – T细胞疗法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其研发的CAR – T细胞产品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公司还积极布局下一代CAR – T细胞疗法的研发,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安全的细胞治疗产品。
- 市场表现:科济生物作为中国CGT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其产品的获批上市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细胞治疗市场的产品种类。公司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 复星凯特
- 核心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是中国首款获批的CAR – 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该产品于2021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 技术优势:复星凯特依托复星医药的资源优势和国际先进的细胞治疗技术,建立了完善的CAR – T细胞疗法研发和生产体系。其在细胞采集、处理、培养以及质量控制等环节均具备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和一致性。
- 市场表现:作为国内首家获批CAR – T细胞疗法的企业,复星凯特在细胞治疗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其阿基仑赛注射液的上市,开启了中国细胞治疗的新时代,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公司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诺诚健华(09969)
- 核心产品:主要聚焦于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治疗,其研发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片已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多种血液肿瘤。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布局CAR – T细胞疗法等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
- 技术优势:诺诚健华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研发平台,能够高效地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公司在药物设计、合成、筛选以及临床前研究等方面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 市场表现:诺诚健华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奥布替尼片的上市,为公司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公司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也为其未来的业务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6. 和元生物(688238)
- 核心业务:主要从事基因治疗载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基因治疗企业提供病毒载体、质粒等关键原材料。
- 技术优势:和元生物在基因治疗载体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基因治疗载体产品。其在病毒载体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市场表现:作为基因治疗产业链上游的重要企业,和元生物在基因治疗载体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为基因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7. 康龙化成(300759)
- 核心业务:提供药物研发外包服务,涵盖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多个环节。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康龙化成能够为客户提供从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服务。
- 技术优势:康龙化成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平台和技术团队,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高质量的药物研发服务。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使其能够满足客户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 市场表现:作为国内领先的药物研发外包企业,康龙化成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布局,进一步拓展了其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其在该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8. 阿拉丁(688179)
- 核心业务:主要从事实验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提供高品质的实验试剂产品。
- 技术优势:阿拉丁在实验试剂领域拥有先进的研发和生产技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纯度的实验试剂产品。其在试剂的配方设计、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市场表现:作为实验试剂领域的龙头企业,阿拉丁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的研发过程中,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其在实验试剂市场的领先地位,使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链上游具有重要影响力。
9. 泰坦科技(688133)
- 核心业务:提供科研试剂、实验耗材、仪器设备等产品,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科研物资采购服务。
- 技术优势:泰坦科技在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领域拥有丰富的研发和生产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其在试剂的配方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市场表现:作为科研物资采购领域的知名企业,泰坦科技的产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等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在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市场的份额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链上游的地位。
10. 凯普生物(300639)
- 核心业务:主要从事核酸分子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提供高品质的诊断试剂产品。
- 技术优势:凯普生物在核酸分子诊断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诊断试剂产品。其在基因检测技术、试剂配方研发等方面具备核心技术,确保了产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市场表现:作为核酸分子诊断领域的领先企业,凯普生物的产品在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的诊断检测中具有重要应用。其在诊断试剂市场的领先地位,使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这些企业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各具特色,涵盖了从上游原材料供应、研发外包服务到中游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下游的临床应用等多个环节,是中国CGT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