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市场,首先要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是来价值投资还是来炒股的?价投要过脑不过心,炒股要过心不过脑。价投,投的是公司价值的回报,炒股,炒的是市场情绪和资金博弈。
尽管目标相同,都是为了赚钱盈利,但模式不同,导致方法迥异,甚至是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分类交易。
一个是价投,一个是炒股,高手可以同时或交叉地进行,但必须清楚每一笔交易的属性,关注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策略执行交易。
我们每天看到最多的是混乱的交易,在长与短的矛盾中挣扎。原本基于长期价值判断进场,可持有不到三天,就因落袋为安的蝇头小利或快速下跌的风险厌恶,抛掉了;原本是短线追逐热点,可盈利不走导致亏损,或被套后长期摆烂。
顶尖投资者往往能实现方法论的交融升华。段永平在网易投资中既抓住0.3倍市净率的估值洼地(价值维度),又精准把握网络游戏爆发的产业浪潮(趋势维度)。达里奥的纯粹阿尔法策略,本质上是通过2000多个因子同时捕捉价值回归和动量延续的双重收益。这种认知层级的跃迁,要求投资者建立矩阵式思维模型,严格区分投资与投机,动态调整策略。
市场永远在价值锚定与情绪溢价之间摆动,真正的交易艺术在于:当多数人沉迷于K线舞蹈时,能听见企业价值的脉搏;当群体陷入估值陷阱时,能感知资金流动的韵律。这种双重认知能力的构建,往往需要穿越好几个牛熊周期的淬炼。
或许,这种双重构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那么,就该选一种适合你自己的。
一类是,认同短期博弈的策略赚差价。市场的风口、资金的流动以及市场人气情绪的变化,都体现在每日交易屏幕的红绿闪动里,跟着游资打板,跟着量化收割,反正能把别人的贪婪和恐惧转化成自己的利润就是高手。
另一类是,认为垃圾公司天天吹故事,好公司永远在闷声发财,告诫自己不要被花里胡哨的概念忽悠,盯住那些十年如一日赚钱的企业,它们账本上的数字比任何广告都实在。相信好的投资就像金条,就算暂时被埋在土里,迟早会有被人挖出来的一天。
无论哪一类,你自己要清楚自己的品性所属,不要乱来。
至于两类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是另一个话题了,就像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角度和标准是不同的,尽管有因果上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