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九边,本站有删改,有插言。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显化”这个词,我本来也不太想聊,给人的感觉好像太玄学。
可能大家想象不到,“显化”和“星座”一样,现在竟然也是两个不小的行业,养着一大群博主们,国内外都有,国外规模好像更大一些。刚开始接触,很容易被里边的一些什么“宇宙频率”搞得好像是玄学,这个领域确实鱼龙混杂到极点,咱们今天聊点有现实依据的,说不定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次接触这个观念,是十多年前参加过一个公司组织的培训,那个讲师当时一天就能赚两万多,不要觉得多,行业头部就是这个收入,但他是个初中学历。
本站插言:说这个,我马上想起三十多岁时也曾经参加过类似的教练培训,我也有心得想说。
他的所有思维方式,都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人脑潜意识区域区分不了现实和想象”。
这也是为啥有些人能被自己想象出来的鬼吓得不敢走夜路。更多人被自己想象出来的困难吓得一辈子啥也不敢干,一事无成。
进一步推导,他的核心就是用想象来引导现实,也就是不断在脑子里重复美好画面,会让大脑进入一种“美好觉察状态”,同理,你天天想着消极的东西,也能把你的人生给毁了。
他认为,绝大部分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想象和相信美好的东西。反过来讲,不断想象美好的东西,就更容易实现,这就是显化,可以理解为“精神排练”。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每天找几分钟,闭上眼睛,像在私人影院里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开始“观看”你渴望的东西。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你,剧情是你所期望达成的那个目标,但关键之处在于,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目标已经达成之后”。你不是在幻想“如何”达到目标的过程,而是在体验“已经”拥有结果的场景。
本站插言:是的,关键之处是要“以终为始”(不是以始为终),不是要怎么样,而是已经是怎么样了。
这个观看,需要调动你所有的感官,越细致、越具体越好。比如你想显化你是超级富豪,你要想象你实现的那一天的感觉,看着存折上的数字,电脑屏幕是啥样的,你心情是啥样的,越具体越好。
比较反直觉的是,显化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它跟咱们正常逻辑不太一样——“只要我拥有了某物(财富、地位、关系),我就能快乐。” 而是将其反转过来:“首先,我就要学会活在那种快乐、丰盛和满足的状态里。”你不是在等待外部条件具备后才允许自己幸福,而是先在内心中调频到那个幸福的频率。
本站插言:嗯,调频这个概念很多人讲过。同频者相类似,容易被吸引到同一个“场”里,你可能听说过“吸引力法则”,就是这个道理。但吸引力法则不说用的对不对,即使用的对,也不一定有效果,因为它不可能是“实现”的充分条件。
你说这种白日梦能有效?你还别说,这玩意分人,很多人实践之后,发现还真就有效,当然了,也有不少人说没效果。有点类似有人说在抖音上能学到东西,他肯定没骗你,有些人说纯浪费时间那也是真的。我自己反正觉得应该是真的有效,当然前提是真正想要和“相信”。
显化实践中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恰恰是其起点:弄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听起来简单,其实最难。我们日常设定的许多目标,往往只是社会比较、他人期望或短暂情绪下的产物,并非源于内在的真实渴求。
比如99%的人,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我想有钱”,其实这根本不是目标,属于目标衍生品。道理不复杂,比如你告诉你儿子要有钱,他会一脸懵逼,百分百会问你“怎样才能有钱”,你就得被迫想一下,觉得可能得考个好学校,将来去个好公司,干一些年,升到主管,或者学门复杂的手艺等等。
或者更深入地,用“五问法”追问,对“我想有钱”这样的目标连续问五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想有钱?→ 为了不用为生计发愁。→ 为什么不想发愁?→ 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追求爱好。最终,可能挖掘出的真实目标是“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安全感”或“建立深厚的家庭关系”。这时,“赚钱”就变成了实现这个更深层目标的策略之一,而不是目标本身。
比如我,我的终极目标就是自由和幸福,自由是尽量可以不去做不想做的事,幸福就是平静、成就感、成长加上自由。看出来了吧,考大学,进好公司,或者当网红,以及自由和家庭什么的,这才是目标,赚钱不是目标,因为这个目标虚得一塌糊涂,里边甚至没有包含什么有效信息。
一个人跟你说他想成为作家、创业者、网红、工程师,你大概猜到了他是什么样的人,也猜到他准备做点啥。他自己也知道。
如果他只是说他想赚钱,几乎啥信息都没,他大概率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这个意义上讲,99%的人是完全没有目标的,偶尔有,很短时间内就湮灭了。尤其到了三十多岁,目标感更是极度稀缺,因为绝大部分人被生活的洪流裹挟,每天烂事无数,就算有点目标,几分钟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一旦有了目标,而且是长期目标,内心真正想要的目标,人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潜力,甚至可以是自己想象不了的潜力。
“显化”真正的优势,其实就是帮你识别你到底想要啥。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意识活动,比喻成一个巨大的牛群。我们的脑海中,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无数的念头、情绪、冲动和回忆,就像成千上万头野牛,在大脑的草原上漫无目的地乱窜、踩踏。它们相互冲撞,消耗着巨大的能量,却常常无法形成任何有建设性的合力。
目标,在这里扮演了头牛或牧牛人的角色。一个清晰、坚定、由内而外生发出的目标,如同给每一头乱窜的野牛指出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当牛群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时,混乱的能量瞬间被整合,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向前推进的合力。曾经用于内部摩擦和无效消耗的心理能量,现在被集中起来,用于开辟道路,跨越障碍。人这种生物,一旦拥有了一个能调动其全部潜能的真正目标,所迸发出的专注力、毅性和创造力,往往是惊人的。
本站插言:
你可能想说,为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呢,我不想有什么大的成就,那样没什么意义。如果非要说目标,那就是如你上面说的,我也追求自由和幸福,而且是简单的自由和幸福,有一个不累的工作,衣食无忧,做些自已喜欢的事,这些应该是肉眼可见、垂手可得的,我不需要再去干什么!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那个沙滩上晒太阳的故事,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年轻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对年轻人说,你该出去干点什么,大好时光,怎么能这样躺着浪费?年轻人问:先生,赚钱之后呢?中年人回答:赚钱之后,就能买更大的船,捕更多的鱼,就可以在海边盖栋大房子,雇佣别人干活。到时候,你就不用这么辛苦,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享受生活了。年轻人笑着说:可我现在就躺在沙滩上,晒着和你一样的太阳,吹着一样的海风。中年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
我认为这个流传许久的故事有明显的误导倾向。首先,有钱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长的时间来享受阳光和沙滩,没钱的人无法保证明天、明年还能安安稳稳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享受生活也要有条件,世事变化无常,人生不是过把瘾就死,还得为明天、明年的面包付出努力。第二,人一旦没有高远的目标,真要做起事来,会大打折扣的。假如你学功课目标是答60分,实际很可能就答40分,你如果只想保有半箱米生活,有可能某一天就因为什么什么断供。第三,在回到有钱人,假如就是家道殷实一辈子有花不完的钱,于是你一天啥也不干,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时间久了一定会心理出问题、精神出问题。你别不信,人的一辈子太长,需要不断有“事”填满,否则容易得空心病。
这其实也是下面作者所说的心态问题。
此外人还有一个关键的东西,就是心态是否积极。积极心态是有复利和积累效应的,也不复杂,你只有在积极的状态下,精神才能饱满,行动力才会强,行动力强,搞定的事多,才能积极。人在消极情况下本能会选择躲避和拖延,就跟文章开头说的那件事,极端情况下,人会被自己想象出来的“鬼”吓到不敢出门。
我们的意识场域始终存在着一种争夺战:是让积极、建设性的念头主导,还是让消极、怀疑的念头占据上风。显化实践,本质上是有意识地扶持前者,让它成为意识的“执政党”。
这其中又涉及两个广为人的心理机制:自证预言和选择性注意。
自证预言指的是,一个人对某种情境的先入之见,会不自觉地引导他的行为,最终导致这个预期成为现实。如果你内心深处坚信“我这次考试肯定会搞砸”,这种信念会影响你的准备状态、学习投入,从而大大增加搞砸的概率。反之,通过精神排练,你反复体验“考试成功、自信从容”的感觉,你的潜意识会开始相信这个版本,并在现实中引导你做出与之相符的行为。
“选择性注意”则描述了一种认知偏差:人脑每天承受的信息是过载的,必须过滤99%的信息,而这种过滤经常是目标导向的。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或某种特征后,你会更加注意到它。买了一件新车,你会突然发现街上同款的车变多了,你老婆怀孕了,你到处能看到孕妇。同样,当你内心笃定地认同一个目标(比如“我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你的大脑会像雷达一样,自动扫描环境中所有与“成功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源、机会。那些曾经被你忽略的线索,现在会清晰地跃入你的眼帘。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你大脑的过滤器变了,你开始看见一直存在却被忽视的可能性。
其实更深层次地讲,上边说的这些都不算啥。不断显化实践,最深刻的改变,源于身份层面的改变。人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插言:你的勇气、你的自信,也来自于自我身份认同。
你怎样认定自己,最终就会活成那个样子。
显化的高阶应用,正是巧妙地“说服”大脑,形成新的、更有利的身份认同。例如,许多人把减肥看作一个需要靠意志力苦苦支撑的、对抗本能的过程。目标设定为“我要减肥”,其潜台词往往是“我目前是个需要被修正的胖子”。这种身份认知会带来潜意识的抵抗,因为它在否定当下的自己。
而显化的思路是,你想减肥,首先得在内心认同自己“就是一个瘦子”。这不是自我欺骗,而是一种策略性的身份转换。你会开始思考:一个瘦子会怎么生活?他可能尊重身体的信号,不饿的时候不吃,吃饱了就立刻停下,不会因为怕浪费而清空盘子。你的行为不再是为了达成“瘦子”这个遥远目标而做的艰苦努力,而是你作为“一个瘦子”的本然生活方式。
行为是身份的表达,当身份认同改变后,行为的改变会变得自然而持久,无需消耗过多的意志力。真正减肥成功,并且长期保持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那种持有“我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放开吃喝了”思想的人,本质依旧是“胖子身份认同”,瘦下来也会胖回去。
尾声:归根结底,显化的本质,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自我实现预言。它并非什么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操作流程:从给出一个清晰的、发自内心的目标开始,通过精神排练进入目标已达成的情绪和感觉状态,由此潜移默化地改变对自我的身份认同,继而改变日常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最终改变外在的现实结果。
它揭示了一个基本原理:现实并非完全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我们会吸引那些自己相信的东西,也会吸引渴望的东西。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向往什么东西,时间足够长,渴望到你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极大概率会实现。
不要在这里举反例,没意思。真正的“相信”和“想要”,都会产生行动,没有行动的欲望都是骗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显化”并不是什么神奇的玄学,本质就是那句话,相信相信的力量。这也引出了“显化”最大的一个问题,你不相信的东西,或者没法长期相信的东西,是显化不了的。
最后,每次聊这类内容,就有人说“累不累啊,不想成长,就想躺着,开心最重要”。
本站插言:现在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躺平,为什么喜欢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情绪价值,这个现象我想了好久。
经济现实的挤压,就业通道收窄;社会结构的代际冲突,传统成功路径的失效;然后,同时,二次元/电竞等亚文化提供身份认同,虚拟偶像/ASMR等满足情感需求,我知道,你们是想用虚拟世界的补偿,维持生活的平衡。(但你们知道有副作用吗?)
拜时代变化所赐,是社会问题,而且互相传染,全世界都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旋涡,关键是不要随波逐流,能不能跳出旋涡,能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实现、“显化”你的人生。
这可能是观念差异吧,在我看来,快乐来源于自律和成长,躺着是快乐不起来的。
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不一样,人类需要爱,需要成长,需要秩序。动物无所谓,他们就是一群生育机器。
我身边这些年有很多彻底财务自由的, 都是躺一段时间又去做点啥,不然明显精神要出问题。也就是说,不断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每天学点新东西,做点没做过的事,实现一些小目标,每天都比昨天强一些,每天都更加自洽一些,这才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而且经历了一段时间无聊的读书或者工作,再去刷视频,比你连刷三个小时要开心的多。更别说成长本身会带来持续的收入提升和对幸福的理解。如果啥都不干,陷入虚无主义,大概率会在四十岁变成一个低收入、挺个大肚子,一身慢性病,成天凑合着把班上了,跟人吹吹牛逼,然后刷短视频到凌晨,第二天死活起不来,起来也昏昏沉沉,然后重复每一天。爱打游戏的更是这样,一旦成瘾,就不是放松,是消耗。这种生活是快乐不起来的,也不值得过。
不过仁者见仁吧,分享的目的还是给那些跟我有相同观念且同频的人看,说不定能有所启发。不管咋样,相信成长,相信美好,就一定可以活得更好,这不是鸡汤,就是事实。
(新知小站)